屡获国际大奖的“学院派”
在中国国产葡萄酒阵营当中,“学院派”系列葡萄酒显得非常特别,屡获国际殊荣,经常被红酒老饕提起,却在市场上难得一见。因为“学院派”系列葡萄酒是中国农大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的教授与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产地和葡园的风土条件,研究开发的系列葡萄酒,目前尚不在市场渠道流通。
“学院派”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产地葡萄酒,忠实地呈现了不同品种的葡萄,在同产地和不同葡园风土特征条件下最佳的品质表现,体现了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研发团队的高水平酿造技艺,使“学院派”系列葡萄酒以优异的品质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和高度关注,荣获了一系列的国际殊荣。
2015年末,“学院派”干红葡萄酒,以及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研发团队研发和指导酿制的新疆合硕特酒庄干红葡萄酒、北京大运城堡酒庄干红葡萄酒,获得了柏林葡萄酒大奖赛的五项金奖(柏林葡萄酒大赛是由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监管的最大和最权威葡萄酒大赛,被视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三大葡萄酒大赛”之一。)
为了了解“学院派”背后的秘密,2015岁末,WineITA.com
意酒网专程拜访了“学院派”系列葡萄酒的“幕后英雄”--中国农大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黄卫东教授。
黄卫东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酿酒葡萄逆境栽培及机制、葡萄逆境生理和分子生物学、葡萄酒酿造和酒庄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
在科学研究领域,黄教授所带领的专业团队硕果累累:他先后主持国家攻关、国家重大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跨世纪人才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近30项。通过多年积累,发表专业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80多篇,出版论著或主编作品11部。
黄卫东教授1990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年活动先进个人,1995年获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青年科技奖,1997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农业部“神农计划”专家,主持的科研项目曾于199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非热力加工与技术创新团队(第三完成人)。
可以说,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只是黄教授带领的技术团队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工作。黄教授与葡萄酒的结缘,始自二十年前,黄教授说到:“伴随着我国葡萄酒发展的起步,我开始进入葡萄酒研究领域,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国葡萄酒的教育、科研、葡萄酒的酿制、葡萄酒产区的发展等工作,一直努力在科学技术层面推动中国葡萄酒市场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在葡萄酒酿造方面,黄教授二十年如一日亲力亲为,他说:“近十多年来,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新疆和硕、河北怀来、北京房山、延庆、内蒙阿拉善和宁夏贺兰山东麓等产区研究产区的风土和酿酒葡萄的逆境因子,结合酒庄葡园的风土特点,酿制具有鲜明产地特征的优质葡萄酒。在这些产区,我们除了开发一系列的“学院派”葡萄酒,还指导当地的一些酒庄生产了自己系列的产品,比如合硕特酒庄葡萄酒、国菲酒庄葡萄酒、沙恩葡萄酒等,这些葡萄酒因为品质优良,均获得了许多国际葡萄酒金银奖,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成果。”
在今年获得柏林大赛四项金奖之前,学院派2011年份干白葡萄酒、合硕特酒庄2012年份干红葡萄酒还获得过2014年和2015年“布鲁塞尔葡萄酒大奖赛”的两个银奖。合硕特酒庄2011年份干红葡萄酒和学院派2012年份干红葡萄酒,还赢得了亚洲最大的葡萄酒大赛“韩国亚洲葡萄酒大赛”的两项金奖。如今,“学院派”葡萄酒在国内葡萄酒爱好者中大受推崇,在一些葡萄酒收藏家中也很受欢迎。
尚处初级阶段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前景光明
对于中国的葡萄酒市场,黄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葡萄酒的历史虽然很长,但是朝代更替和战争等原因使葡萄酒发展断代了,所以我们目前还是葡萄酒世界的新兴国家。”
黄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白酒等烈性酒为主要酒消费的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啤酒率先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式发展。直至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健康化生活方式的推广,我国葡萄酒市场快速发展,持续十余年。
但自2013年起,葡萄酒市场发展进入调整期,国产葡萄酒增长停滞,甚至下滑,进口葡萄酒进入缓慢增长阶段,直至2014年底才有所缓解。2015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开始回升,但是以国产品牌酒和国外知名产区品牌酒表现较好。因为高端葡萄酒由于商检和税负等问题,大部分购买者还是将波尔多期酒和一些高档酒储存在香港和其他低税负地区。
2015年,我国市场的葡萄酒消费约在150万千升左右。未来随着进口关税的降低,进口葡萄酒应该还会对中国产葡萄酒会形成一定的冲击,如果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的话,葡萄酒的下一个快速增长期会快速到来。
黄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第一,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推广的范围还主要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发达城市,二、三线城市葡萄酒的消费还限于低价葡萄酒的消费;
第二,我国的烈酒消费势头虽然有所下滑,但是烈酒消费者转向葡萄酒消费的还不多。如果葡萄酒文化推广力度大些,每年白酒等烈酒的消费减少100万千升,那么转换出的葡萄酒类市场空间将是巨大的。
第三,具有葡萄酒专业水准的葡萄酒经销商和文化推广者还不多,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培训的力度还要加强。
第四,我国葡萄酒生产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不同产区酒庄葡萄酒集群发展的规模还不高,全国走上正轨的葡萄酒庄只有300多家,大部分葡萄酒产区还不具备建立分级分类体系的条件。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酿酒葡萄品种还不多,而且还处在产区比较研究阶段。其他引进的酿酒葡萄品种,由于需要埋土防寒,葡萄的寿命和葡萄的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第五,葡萄酒与中国美食的搭配研究也还滞后。中国的美食美酒消费习惯和饮酒生活方式,也需要进行调整和推广。
谈到中国葡萄酒市场未来3-5年的趋势,黄教授认为“应该是增长阶段”,“也许是一个快速增长的3-5年,可能还是以法国这些在中国推广葡萄酒力度较大和较多的国家增长为主。而国产葡萄酒的增长则不会那么迅猛,因为国内各大产区种植的葡萄藤树龄普遍太小,产量的增长不会太大。”
在进口酒中,黄教授比较看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新世界国家。一方面由于关税减免使得这些国家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占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他们的酒品口感比较适合目前这个阶段的中国消费者以及中国的美食,应该增加的幅度会较大。
反观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葡萄酒传统世界国家,其葡萄酒进口也会增长,但增长幅度仍然取决于各个国家推广的力度,也要看这些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否稳定。
意大利葡萄酒需要在中国市场建立全方位交流体系
谈及对意大利葡萄酒的印象,黄教授坦承去意大利考察葡萄酒的次数较为有限,只去了几次。“但是,意大利的葡萄酒一直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特别是Piedmont(皮埃蒙特)、Tuscany(托斯卡纳)、Veneto(威尼托)等大区,以及经典坎蒂(Chinati Classico)、布鲁耐罗(BRUNELLO DI MONTALCINO)、坎蒂(CHIANTI)、巴罗洛(BAROLO)、巴巴莱斯克(BARBARESCO)等著名限制法定产区酒种。还有安东尼世家(Antinori)家族葡萄酒,嘉雅(GAJA)、西施佳雅(SASSICAIA)等知名葡萄酒都让我非常喜爱。”黄教授说到。
同时,作为中国葡萄酒酿造技术方面的学术权威,黄教授对于意大利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予以了高度评价:“从葡萄酒酿造技术来讲,作为葡萄酒传统世界的代表,意大利作为全球性的葡萄酒生产大国和强国,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处于世界前列。”
“特别是意大利葡萄酒的分级分类体系和管理体系非常严谨,意大利根据产区的葡萄特性和风土条件,通过法规限定和保护酿制个性化突出的优质产地葡萄酒,如经典坎蒂(Chinati Classico)、布鲁耐罗(BRUNELLO DI MONTALCINO)、巴罗洛(BAROLO)、和阿玛罗耐(Amarone)都是品质优异、个性十足的佳酿,非常值得中国葡萄酒产区和葡萄酒酒庄学习的。”
意大利虽然是世界上生产葡萄酒最多的国家,但是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却不像葡萄酒强国应该有的份额,进口的份额和单瓶酒的平均价格都是中游水平。虽然我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可能的原因应该有几方面:
首先是意大利的葡萄酒产区、品种和酒庄的名字比较难记,中国的消费者脑子里的葡萄酒名字,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法国葡萄酒产区、酒庄等,如:波尔多,勃艮第,拉菲,玛歌,木桐,香槟等。意大利葡萄酒酒庄的名字、葡萄的名字和产区的名字大多对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是陌生的。
其次,意大利的葡萄酒推广力度不如法国等国家,尤其是对葡萄酒经销商、葡萄酒教育培训者、葡萄酒媒体等的推广,葡萄酒品酒会,展会等也不如法国等国家那样密集、有组织。
第三,意大利和中国国家政府和其他机构,意大利和中国葡萄酒的管理机构、葡萄酒经销商、葡萄酒收藏者以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动不足。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对意大利和意大利葡萄酒的了解不多。
黄教授还认为,意大利葡萄酒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更为出色的成绩,必须要加强交流,首先是与葡萄酒经销商、葡萄酒教育培训者、葡萄酒媒体等的交流,多举行展会,品酒会等,搭建双向交流的有效通道。“各方面都需要多来往。”黄教授期许着。
*本文为
意酒网独家原创首发文章,转发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