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葡萄酒官方中文平台
L'unico portale cinese specializzato sul vino Italiano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意酒百科 > 旅行 >

旅行(Viaggio)

千年石城马泰拉——从“国家之耻”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2016-08-16 17:13:56来源:CRI意大利语

\

       马泰拉(Matera)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大区,名气远不及蜚声海内的“永恒之城”罗马,不过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里或许才是名副其实的“永存之地”,公元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一地区建立村落生息繁衍,后来为了寻求更为安全的庇护,人们开始在峡谷两侧的凝灰岩山崖上集中开凿洞穴居住,逐渐形成了现在马泰拉的萨西古城区(Sassi,原意为石头),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这里是人类居住的最早城镇之一,距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

 

“基督不到的地方”成为国家之耻

       千年以来,马泰拉石窟民居的空间利用、蓄水体系和垃圾处理系统一直运行良好,维持着当地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性。然而18世纪开始人口的快速增长严重破坏了整个石窟民居的生态平衡,空间的不断压缩导致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和疟疾等传染病的肆虐,马泰拉地区的新生儿死亡率在上世纪初一度升至每千人463。

\

       “小路很窄,是上面那家人家的地板,同时又是下面一家人家的屋顶,如果那也可以叫做房屋的话,其实那只是在崖壁上坚硬的泥土中挖出来的窑洞。一般一家只有这么一个窑洞,男人、女人、孩子和牲畜都睡在一起,两万人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基督不到的地方》——卡洛·列维

 

       意大利左翼知识分子卡洛·列维在1945年出版了带有自传性质的《基督不到的地方》,书中回忆了他被法西斯政府流放到巴西利卡塔大区的经历,其中对于马泰拉地区落后、贫穷和绝望的描述引起了举国震动。1948年,当时执政的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陶里亚蒂(Palmiro Togliatti)首先来到马泰拉实地考察,在亲眼见到人与牲畜在洞穴里合居的恶劣环境后他表示这是“国家的耻辱”。1952年意大利加斯佩里(Alcide De Gasperi)政府在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后颁布特别法律,要求萨西古城区中三分之二的居民(将近17000人)放弃石窟民居搬入新城。

\

       战后的意大利沉浸在锐意进取的氛围中,落后守旧的马泰拉洞穴民居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理想显然格格不入。加斯佩里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他组建了由城市规划、人口、地理和历史方面的各路专家构成的委员会,由政府出资建设了低人口密度、高绿化率的“北欧式”居住区,并且考虑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交需求,配套了许多公共广场。整个搬迁过程从1953年开始,虽然其中不乏当地人的反对和抗拒(主要是老年人),最终在20年后大功告成。石窟民居被基本腾空,成为了新区旁边的“废弃之城”。

 

老城新生

       被搬空后的马泰拉萨西古城区仍旧在峡谷的山崖上完好待着,在南意大利炙热的阳光下休养生息。不过,他从来没有被人们彻底遗忘。70年代起,不少社会经济学研究开始认真反思这些千年洞穴民居的前途未来,还有一些马泰拉人则在离开后又选择回到那里。拉法埃洛·得·鲁杰里清楚地记着1969年8月30日,当时34岁的他和妻子回到洞穴居住,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如今81岁的鲁杰里在一年前被选为马泰拉市市长,他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城市迎接2019年“欧洲文化之都”的挑战。

\

       先把时间拨回上世纪80年代,1986年意大利政府再次出台特别法律,鼓励居民回到凝灰岩铸就的老城区。30年的静默等待后马泰拉迎来了新的黎明,石窟民居得以平反,成为了人类在恶劣生存环境下自我适应的证明。1993年,马泰拉萨西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文化遗产之列,入选理由正是因为他保存了史前人类穴居的生态系统,完美诠释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对于水、土壤和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极致利用。

       千年石城马泰拉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石窟再也不被看作不堪的历史,所有人都认可了这片土地将来能够产生的无限潜力。石窟民居经过改造后重新住进了人,并且成为各种博物馆、餐厅、家庭旅馆、高档酒店以及手工艺作坊的沃土。这些洞穴在60年前疟疾横行,而如今则迎来全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参观、住宿、购物和享用美食。

\

       众所周知,古老城区的治理是个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的命题,马泰拉的华丽转身有什么样的内生动力和值得借鉴的地方?鲁杰里认为转变的过程中地域价值的认同至关重要,也就是当地居民从历史中寻找归属感,进而由这种归属感中生出骄傲和自尊,最终形成一种城市主人翁精神。“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很多年,从前这里的人会说自己来自巴里(Bari)旁边的一个城市,而现在则会很直接的说自己是马泰拉人。”

       81岁的鲁杰里在当选市长前是一个文化基金会的创始人,主导并推动了马泰拉当地多个文物修复项目、博物馆的筹建和古城开发人才培训机构的建立。“文化能够使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必然”,马泰拉需要的正是他这样一个人来面对下一个挑战。

 

欧洲文化之都

\

       2014年10月17日,马泰拉被选定为2019年“欧洲文化之都”。在过去的20年里,欧洲文化之都是欧盟最成功和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在享受称号的一整年中,马泰拉将在欧盟的一定支持下,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示自身的文化亮点,同时吸引更多艺术家和游客,促进文化旅游业,乃至整个城市经济就业的发展。

 

       我认为越是卑微和渺小的事物,越能从其不幸中发现美和伟大。马泰拉就是又一个证明,他带给人的是一种美的震撼。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有意思的是马泰拉这座城市的数次命运转折多少都与文化活动有关。1945年卡洛·列维的文学作品第一次吸引了全国民众和意大利政界对这一地区的关注。196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觉得马泰拉萨西老城区的荒凉和沧桑特别符合他心目中耶路撒冷的感觉,因而他以这里为外景地拍摄了《马太福音》并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评审团大奖,此后不少好莱坞导演也来到马泰拉为电影取景,2004年梅尔·吉布森来到马泰拉拍摄了同样宗教题材的《耶稣受难记》。

\

       “我们对帕索里尼这种废墟和贫穷美学不能苟同,但我们也不能把马泰拉变成一个迪斯尼乐园”。如何打造2019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活动,作为市长的鲁杰里再三强调不能把马泰拉变成一个纯粹的旅游城市,“萨西古城区和洞窟民居不能全是旅店、酒吧和餐馆,他们应该赋予城市一种精神。马泰拉不能变成和佛罗伦萨一模一样的城市,我们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力量,况且萨西区也没有接纳海量游客的能力。”

       旅游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马泰拉作为2019年欧洲之都计划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以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介绍和证明自己。这座城市既有7000年历史的洞窟民居,也有高科技的创新产业,既有史前人类活动的印记,也有探索宇宙的志向(马泰拉空间探测中心是欧洲最重要的航天科研机构之一)。另一方面则涉及教育,市政府计划启动一系列文化教育学院,通过音乐声乐、影视电影等方面的培训机构向全世界传达地中海文化的精髓。

 

马泰拉与中国

       马泰拉地处意大利南部偏远地区,居民总数区区6万,其中有近1000名华人,是当地最大的外来人口族群之一。马泰拉市产业发展局负责人介绍说,当地华人主要从事家具生产活动,为城市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马泰拉的华人相较意大利其他地区融合度高,华人二代已完全融入当地社会,流利地讲着当地方言。“他们和当地孩子上同样的学校”,市长鲁杰里严肃地说,“我认为社会融合将从学校里开始,事实上也已经开始了,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完全没有被孤立隔离,而是成为了马泰拉青年一代的新鲜血液。所以他们也是马泰拉‘欧洲文化之都’项目和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

       今年九月,马泰拉受邀将参加在中国敦煌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市长鲁杰里表示,丝绸之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马泰拉则是人类活动永恒性的代表,参加这一国际盛世对于双方都十分具有意义。

       马泰拉已将目光瞄向中国,除了直接吸引中国游客之外,鲁杰里领导下的市政府更希望能够吸引到来自中国的投资。“2019年到来时,我们可以打造出一个城市和社会品质都很高的马泰拉,但如果没有经济基础进行支撑,这所有的都将只是昙花一现,无法获得稳定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持续进步”。因此,马泰拉计划使用欧盟专项资金建立经济特区,在科研和创新领域获得更多投资,同时也在考虑建立一个数字文化传播中心。

\

       最后,市长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来马泰拉看看吧,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英雄气概,不是爱国主义式的英勇,而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壮烈,这座城市生存了7000年之久,在岁月里印下了人类历史的足迹”。

相关热词搜索:马泰拉 石城 欧洲 意大利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