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大利商会(以下简称CICC)成立于1991年,是连接中、意两国政府及两国商业领域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其荣誉主席历来由意大利驻华大使担任(现任是谢国宜大使H. E. Ettore Francesco Sequi)。商会设有理事会,其13名成员分别来自意大利驻华的代表性行业,包括一名主席,三名副主席,和八名总监。
CICC总部位于北京,近年来陆续在上海、广州、重庆、苏州等城市开始分支机构,同时,还与更广泛的城市拥有紧密联系。商会旨在与当地相关资源协作开展推广性活动,例如交流会、研讨会、展会等,为意大利企业汇集中国本土的资源与人脉,帮助意大利企业拓展在中国市场的业务。
CICC现有会员600名,包括意大利主要的工业集团、银行、律师事务所、运输公司,也包括诸多中小企业和个人。同时,CICC还是是中国欧盟商会(EUCCC)的成员之一。
在北京雾霾最重的12月1日,
意酒网在CICC北京办公室里,对中国意大利商会副会长Sergio Bertasi(苏捷傲)先生进行了采访。
意大利葡萄酒的品牌形象应该是“多样性和高品质”
CICC的开放办公区景象异常繁忙。这里不仅仅有CICC管理团队,还有一些小型的意大利企业会员——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其“破冰人”都在CICC的办公场地工作。
Bertasi告诉我们:在商会现有的600多名会员里,直接来自葡萄酒行业的企业并不多,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华饮Sinodrink,Amore,和一些葡萄酒进口商。
谈到意大利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现状,Bertasi先生用了“艰难”这个词语来形容。Bertasi先生认为,意大利葡萄酒文化的内核是追求每一款酒的独特性;并且与食品饮料行业的其他产品相比,葡萄酒是非常小众且产量极少的一种产品。这种与生俱来的内涵导致了意大利葡萄酒在面对中国这么巨大的市场时,容易迷失方向——因为在这里,意大利葡萄酒的先天优势变成了先天劣势。
反观其他国家 ,例如法国葡萄酒,与意大利葡萄酒在精神本质上截然相反——法国葡萄酒并不宣扬其独特性,而更愿意营造一种“众人追捧”的效果,因此在中国市场表现会有差异。
Bertasi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要想改善意大利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现状,首当其冲必须要打造一个关于意大利葡萄酒的整体形象,就像一个统一的logo,能够与消费者心中某种特定诉求形成牢固的联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对于意大利葡萄酒进入商超等大流通渠道一直非常担忧。
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形象,意大利葡萄酒在大流通领域里与其他国家竞争明显处于劣势。显然,在这方面,我们意大利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需要更加团结协作。同时,也特别需要有
意酒网这样的中国本土专业第三方平台来助力。”Bertasi先生表示。在逐个栏目听取了介绍、目的之后,他对于意酒网方启动三个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给予厚望。
对于意大利的政治、商业现状,我们追问Bertasi先生“什么是意大利葡萄酒的整体形象”?Bertasi先生稍加考虑,回答到:“人们购买意大利酒,买的是品质,是享受,是对自己个人喜好的探寻。我觉得,多样性和高品质应该是意大利葡萄酒整体形象的关键词。”
同时,Bertasi先生认为这只是他个人的定义的。举个例子:法国酒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可以与炫耀现关联。如果一个男孩想向心仪的女生表白,他很可能会选一瓶法国波尔多。现在,意大利酒中,可能只有在美国市场,超级托斯卡纳拥有这样的品牌形象--代表着顶级品质、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葡萄酒。简而言之,意大利葡萄酒需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种非常深刻的情感关联“消费原型”。
以意大利国家品牌形象带动商会企业发展
Bertasi先生告诉我们,随着中意经济、商业环境的变化,CICC的宗旨在近些年来发生了调整:CICC之前一直是旨在为其会员提供关于中国经济和商业环境的建议与支持;现在,CICC也为那些对投资意大利感兴趣的中国公司提供咨询、建议和支持。这些对投资意大利感兴趣的中国公司或个人,被称作“商会的朋友们”此外,CICC还会帮助意大利国内的一些重要展会搭建中国资源,发出邀请,筛选、组织买手等等。
面向未来,Bertasi先生坦承,并没有专门针对葡萄酒产业的推广计划。整合多方资源的综合旅游项目,是商会今后的一大战略重心。 Bertasi先生认为,不同角度的旅行项目,实际上是让中国人了解意大利生活方式的最好的机会。身处意大利,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意大利人的饮食、习俗和思维方式和文化。因此,旅行项目实际上像是串起许多珍珠的“项链”,系统纵深的展示意大利的各方面。
例如最近推出的Singa Maris项目,就串联起了意大利南部沿海的四个大区和20多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是意大利风景最为优美的地方,也是历史意大利文化的起源地,还拥有丰富多彩的美食、美酒、艺术等各方面文化。
意大利生活方式是深具感染力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Appertivo(餐前酒)这种形式,最初只在意大利、米兰为中心的区域盛行。这是晚餐正餐之前的一段时间,大约是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中之间的这段时间,人们吃着小吃,喝着易饮的酒。所有的意大利Bar,在这个餐前酒时间,都提供质量非常高的葡萄酒。现在,Appertivo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蔓延到了德国、法国、英国等更广泛的地区。
Bertasi先生补充到,“意大利人喝葡萄酒喝了千余年,葡萄酒是我们每天都在喝的饮品。如果品质低下,我们怎么会每天都喝呢?所以,意大利葡萄酒的品质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方式,葡萄酒是意大利民族的无形资产。”另外, 意大利的机械设备、医疗产品、生物科技、以及垃圾处理等行业,也都是CICC接下来的工作重点领域。
Bertasi先生对我们说:“意大利并非一个只会享受甜蜜生活,只会享用Pizza的民族,我们不仅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同时还是相当严谨、努力工作的民族。”
意大利企业进入中国应该做好功课
Bertasi先生目前在为意大利最大的银行--Intesa SanPaolo银行工作。他已经在北京生活了6年,之前在香港工作了7年。对于意大利人来中国市场拓展业务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最大的壁垒来自于意大利公司本身,来中国开展业务的意大利公司或个人必须转变态度。
Bertasi先生亲眼见证过许多意大利公司或企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中国,而不是在来之前,对中国市场需要进行恰当的分析,对于相关市场、渠道、法规、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也需严肃认真的分析做出来之后,很多意大利企业觉得害怕风险过多而不到中国发展了。Be Scared,be prepared。人口总量大不等于容易进入,相反,准备不足很可能根本进入不了。
中国市场是受到高度操控的市场,本地企业为主宰,统一法规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解释,这是中国市场的复杂性的突出体现。中国员工的思维方式、文化也与意大利有显著差异,有些意大利企业在中国经营了三年多,才发现这些问题。
Bertasi先生举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曾经有意大利公司与中国合作伙伴签署了合资协议,协议签署的当天晚上,中国合伙人就开始自己生产相对应的产品,在同样的渠道里销售。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意大利商人对市场预期极为不充分,缺乏控制力。
在长达13年的中国生活中,Bertasi先生认为“快速变化”是最能准确描述中国的词汇。他认为,这些变化中,有好有坏,但更多是好。而中国,则处于一个微妙的临界点-革新向好的力量,全社会必须作出决定,是继续深入改革,还是回到保守的状态。不仅是中国,意大利也面临同样的处境。
最后,Bertasi先生希望,人们一想起意大利葡萄酒,印象是质量放心、有保障的葡萄酒。“如果你要把一瓶意大利葡萄酒作为礼物送人,一定要送给那些懂得他的人。”
*本文为意酒网独家首发原创文章,转发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